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1994年2月,杭州的早春还带着几分寒意,西湖边的柳枝刚刚吐出嫩芽。卓西度站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套房里,透过落地窗望着烟雨朦胧的湖面。他身后,苏晚晴正在整理他们简单的行李。
"西度,你确定要见这个叫马云的人?"苏晚晴将一件西装挂进衣柜,转身问道,"我查过了,他只是个英语老师,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,去年刚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翻译社,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。"
卓西度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那种只有在他看准某个商机时才会出现的笑容。他转过身,黑色定制西装的剪裁完美衬托出他挺拔的身材,腕上的百达翡丽在晨光中闪烁着低调的光芒。
"晚晴,相信我,这个人将来会改变中国的商业格局。"卓西度走到妻子身边,轻轻握住她的手,"就像我知道光刻机是未来一样,这个马云,将会是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。"
苏晚晴凝视着丈夫的眼睛,那里面有一种她无法完全理解的确信。结婚一个月来,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丈夫不是普通人——他那些看似疯狂的商业决策总是被证明是正确的,他对未来技术的判断精准得令人毛骨悚然。
"好吧,既然你这么确定。"苏晚晴点点头,"会面安排在下午三点,西湖边的'听雨轩'茶馆。我已经通知了赵志刚和陈世建,他们会准时到。"
卓西度摇摇头:"不,就我们两个去。这次会面越低调越好。"
同一时刻,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教师宿舍里,马云正对着镜子打领带。他瘦削的脸上写满困惑,反复检查着手中那张烫金名片——"卓氏集团董事长 卓西度"。
"阿芳,你说这个卓西度为什么要见我?"马云转头问妻子张瑛,"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他的新闻,新晋世界富,突然冒出来的商业奇才,据说连比尔·盖茨的资产都不及他的一半。"
张瑛正在为他们两岁的儿子准备午餐,闻言擦了擦手走过来:"不管为什么,这都是个机会。你的海博翻译社现在经营困难,如果能得到这样大人物的指点"
马云摇摇头,眼中闪烁着警惕的光芒:"我担心是有人想收购翻译社。虽然现在困难,但那是我一手创办的,我不想轻易放弃。"
下午两点四十五分,马云提前到达了听雨轩。这是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,位于西湖十景之一的"柳浪闻莺"附近。他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点了一壶龙井,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。
三点整,茶馆的门被推开,一对衣着考究的夫妇走了进来。男人约莫三十岁,气度不凡;女人年轻一些,穿着得体的旗袍,容貌秀丽。马云立刻认出那就是新闻照片上的卓西度和他的妻子苏晚晴。
"马老师,久仰大名。"卓西度大步走来,伸出手,声音洪亮得让茶馆里其他几位客人都不由侧目。
马云连忙起身相迎:"卓先生太客气了,我不过是个普通教师,哪来的什么大名。"
三人落座后,服务员重新上了茶。卓西度没有寒暄,直接切入主题:"马老师,你对互联网怎么看?"
马云一愣,随即眼中闪过惊讶的光芒:"互联网?您是指美国的那个计算机网络?我在美国有些朋友提到过,但国内几乎没人了解"
"正是。"卓西度点点头,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台笔记本电脑——这在1994年的中国简直是外星科技。他打开电脑,展示了一个简单的网页界面:"这是我在美国的团队搭建的内部网络,通过电话线可以连接到全球各地的计算机。"
马云的眼睛瞪得更大了,他凑近屏幕,手指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键盘:"这太神奇了!卓先生,您的意思是"
"我的意思是,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。"卓西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"商业、教育、娱乐、社交一切都会因此改变。而中国,需要有人引领这场变革。"
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