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舌虽无骨却可万箭穿心 (1/2)
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古人云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舌头虽无骨,却有着强大的力量,一旦被滥用,便如万箭穿心般伤人。
刀郎以及粉女孩郑灵华的经历便是典型例证,而在历史的长河中,武大郎和潘金莲这对夫妻被谣言肆意歪曲形象,背负千古骂名的故事,更是让人深感言语杀伤力之巨大,也成了这一悲剧的典型代表。
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,原名武植,自幼家境贫寒,但他心怀壮志,凭借着过人的聪慧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,每日刻苦研读诗书,无论寒冬酷暑,都不曾有丝毫懈怠。
周围的邻居们时常能看到那个瘦弱却坚毅的少年,在昏暗的油灯下,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智慧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武植一路过关斩将,成功考中进士,成为了当地备受瞩目的官员。
武植不仅才学出众,而且身材魁梧,相貌堂堂,仪表不凡。他身姿挺拔,气宇轩昂,走在路上总能引来旁人赞赏的目光。
而潘金莲呢,出身于大户人家,自幼便在琴棋书画的熏陶下成长,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。她生得明眸皓齿,肌肤胜雪,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儿。更为难得的是,潘金莲心地善良,待人温和,有着一颗菩萨般的心肠,常常周济穷苦之人,在邻里间口碑极佳。
机缘巧合之下,武植与潘金莲相遇了。那是在一场春日的诗会上,武植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出口成章,所作诗词引得众人阵阵喝彩,潘金莲也被他的才情深深吸引。
而武植看到潘金莲的第一眼,便被她的美貌与温婉气质所打动。此后,二人常常相聚,一起谈诗论文,探讨人生理想,感情也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升温,最终结为连理。
婚后的生活可谓是甜甜蜜蜜,武植一心扑在为百姓谋福祉的仕途上,他为官清正廉洁,严惩贪官污吏,积极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、展教育,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重。
潘金莲则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,她亲自操持家务,从不让下人过分劳累,对待家中的长辈更是孝顺有加,时常亲自下厨为他们烹制可口的饭菜,还会精心准备各种贴心的小物件,让家中充满了温馨与和睦的氛围。
夫妻二人闲暇时,会携手漫步于庭院之中,或是共赏春花秋月,或是互诉衷肠,真真儿是一对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。
然而,命运的转折却来得如此猝不及防。武植年少时曾受过一位好友的资助,这位好友在自家遭遇变故后,生活陷入困境,便千里迢迢来投奔已为官的武植,期望能在他这儿谋个差事,也好改善一下窘迫的生活状况。
可当时恰逢武植所在之地遭遇了罕见的天灾,他正忙于组织救灾、安抚百姓,整日奔波于各个受灾区域,几乎无暇顾及其他。虽说他心里一直记挂着好友,也想着尽快帮他解决困难,但一时实在抽不出身来好好招待。
这位好友在武植府上等待了多日,见武植总是早出晚归,对自己不闻不问,心中渐渐生出了不满与怨恨。最终,他一气之下不辞而别,踏上了回乡之路。
在回乡途中,越想越气的他,为了泄心中的愤懑,便开始编造各种关于武植和潘金莲的谣言。
起初,他只是在路过的一些客栈、酒馆里,趁着酒劲,向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诉说着武植的“忘恩负义”,说他如今当了官就翻脸不认人,还添油加醋地描述武植身材矮小、面目丑陋,是靠着不正当手段才谋得官职的。
而说到潘金莲时,更是极尽诋毁之能事,污蔑她生性放荡,在家中就不安分守己,与多个男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,甚至还胡编乱造了一些不堪入耳的细节。
那些听他讲述的人,起初也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,并未太当回事。可架不住他一路走,一路说,这些谣言就像随风飘散的种子,在不同的地方生根芽。
渐渐地,一些走南闯北的行商、说书艺人听闻了这些谣言,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更有噱头,更能吸引听众,便将这些毫无根据的内容融入到了自己的讲述当中,还进行了大肆的夸张和渲染。
说书人在热闹的集市上,敲着醒木,绘声绘色地描述着“武大郎”的种种不堪,以及“潘金莲”的风流韵事,引得台下的听众们时而哄堂大笑,时而交头接耳、议论纷纷。
就这样,这些谣言越传越远,越传越离谱,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,不断地添枝加叶,武大郎和潘金莲原本美好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被彻底扭曲,变成了那丑陋不堪、品行恶劣的样子,仿佛他们真的就是故事中所描述的那般。
即便后来偶尔有知晓些许历史真相的人,试图站出来为他们正名,可那早已深入人心的谣言影响实在太过强大,就如同坚固的城墙一般,很难轻易被撼动。
那些人出的微弱声音,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大众深信不疑的错误认知的洪流之中。
在宁静质朴的乡村,本应是充满着邻里和睦、互帮互助的氛围,可有时候,那无骨的舌头却搅起了层层风波。
就拿村里的张婶来说吧,她是个热心肠的人,平日里哪家有点事儿都爱去凑个热闹、帮个忙,可就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,总爱和村里的其他人唠些家长里短。
村里有个年轻姑娘叫欣欣,从小就没了母亲,跟着父亲相依为命,生活虽然清苦,但父女俩相互扶持,日子也算过得温馨。
欣欣从小就懂事又要强,学习上特别刻苦,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。后来,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,她顺利考上了大学,毕业后又在城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。
每次欣欣回村,那青春靓丽的模样总是格外引人注目。她打扮得比较时髦,穿着简约又大方的衣裳,还化着淡淡的妆,整个人散着自信的光彩。这本该是让人夸赞的事儿,可张婶却和几个老姐妹嚼起了舌根。
张婶看着欣欣,一边嗑着瓜子,一边撇着嘴说:“你们瞧瞧那欣欣,在城里待了几年,这都快变了个人了呀,打扮得这么花枝招展的,哪还有咱农村丫头的样儿啊。我看呐,她在城里肯定没干正经事儿,不然哪能挣那么多钱,还穿成这样。”
其他人听了,也跟着附和起来,你一言我一语的,把欣欣说得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似的。
这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,在村子里传开了。渐渐地,村民们看欣欣的眼神都变了味,原本那些热情的招呼少了许多,取而代之的是背后的指指点点和小声嘀咕。
有的村民路过欣欣家时,还会故意放慢脚步,探头探脑地往屋里瞧,仿佛想从里面找出点什么“证据”来印证那些流言蜚语。
有一回,村里办喜事,大家都去帮忙,欣欣也去了。她刚一进门,原本热热闹闹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几分,几个妇女凑在一起窃窃私语,时不时还朝她这边瞟上几眼,眼神里满是异样。
欣欣觉得挺纳闷的,心里隐隐有些不舒服,但也没太往心里去,还主动去帮忙端盘子、摆桌椅。
可那些嚼舌根的人却没打算就此罢休。有几个小孩在一旁玩耍,听到大人们的闲话,也跟着学舌。
当欣欣走过的时候,他们就在背后喊她“坏姐姐”,还冲她做鬼脸。欣欣听到后,又委屈又气愤,她拉住一个小孩问怎么回事,小孩奶声奶气地说:“大人们都说你在城里不学好呢。”
欣欣这才明白过来,原来是这些流言蜚语在作祟。
她委屈极了,想着自己在外打拼本就辛苦,回村就是想感受家乡的温暖,却不想遭受这样无端的恶意揣测。
她试图去解释,找到张婶她们,诚恳地说自己的工作都是靠真本事得来的,打扮也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些,没什么别的意思。
可张婶她们表面上应和着,嘴上说着“哎呀,我们也就是随便说说,没别的意思”,背地里却还是继续添油加醋地说着那些难听的话,那闲言碎语根本就没停过。
更过分的是,有一次村里组织大家一起去镇上赶集,欣欣也跟着去了。
在集市上,张婶碰到了邻村的熟人,又开始说起了欣欣的事儿,添油加醋地描述着她在城里的种种“不靠谱”,还故意压低声音,神神秘秘地说:“我听说啊,她那工作说不定就是跟些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呢,挣的钱也不干净。”
那邻村的人听了,一脸惊讶,回去后也把这话在他们村里传开了,这下范围越扩越大,搞得周边几个村子都有人对欣欣指指点点。
欣欣的父亲听到了这些风言风语后,心里别提多难受了,可他又是个老实巴交的人,不知道该怎么去为女儿辩驳,只能默默地叹气,看着女儿受委屈却无能为力。
而欣欣自己,每次回村的期待感也越来越少,甚至开始害怕回村,原本那个充满温暖回忆的家乡,如今却成了让她满心伤痛的地方。
还有村里的老李头,一辈子勤勤恳恳种地,儿子在外地打工,好不容易攒钱盖了新房子。
可就因为儿子结婚晚了些,村里就有人传闲话,说老李头的儿子要么身体有毛病,要么就是太挑剔,所以才一直找不到媳妇。
这话传到老李头耳朵里,气得他好几天吃不下饭,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一样难受,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堵住那些人的嘴。
有一回,老李头实在气不过,去质问那些嚼舌根的人,结果对方却耍赖说:“我们就是开开玩笑,你还当真了呀,这么小心眼呢。”
把老李头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,只能无奈地转身离开,可那心里的疙瘩却怎么也解不开了,和那些人的关系也变得很僵,原本和谐的邻里氛围也变得有些尴尬。
而这样的事儿在农村并不少见,哪家婆媳闹了点小矛盾,立刻就会被添油加醋地传开,原本只是些生活琐事上的分歧,经过众人的嘴,就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大矛盾,甚至导致婆媳关系愈紧张,家庭氛围也变得压抑起来。
就比如村里的刘婆婆和儿媳妇小兰,有一回小兰因为身体不舒服,没来得及做早饭,刘婆婆就念叨了几句,小兰当时也有点委屈,顶了两句嘴。
这本是寻常的婆媳间的小摩擦,可被村里几个爱嚼舌根的人听到了,就传成了小兰不孝顺,故意不给婆婆做饭,还对婆婆大呼小叫的。
这下可好,村里好多人都开始指责小兰,小兰心里委屈极了,和婆婆之间的误会也越来越深,两个人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说话,家里整天都是低气压。
刀郎原名罗林,出身于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,父母都是朴实的劳动者,虽与音乐行业毫无关联,但他们深知儿子对音乐怀揣着炽热的梦想,于是省吃俭用,狠下心来为他买下了一架钢琴,就此开启了刀郎的音乐逐梦之旅。
年少时的刀郎就展现出了对音乐极高的悟性,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