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第162章 宫禁邃严,密迩天颜
第162章 宫禁邃严,密迩天颜</p>
张居正父亲今年七十二了,一身老毛病痼结,什么时候过世,已非古典医学所能干涉。</p></p>
按历史天寿,也不过三年后的事情了。</p></p>
肯定不能再像历史上一样简单下诏夺情那么简单。</p></p>
门生堵着门骂张居正不孝。</p></p>
举荐的故吏连番背刺反水。</p></p>
就连引为同道的臣僚,都噤声不敢声援,个个请辞致仕。</p></p>
天下沸反盈天,国子监诸生嘲讽于士海儒林,说书人戏子讥诮于街巷市井,甚至连商贩都横插一脚,散布揭帖。</p></p>
马自强、沈思孝、艾穆、吴中行、张瀚、王世贞……不胜枚举——甚至野史还说,给首辅先生急哭了,以拔剑自刎来向上门辱骂的卫道士哭诉无奈。</p></p>
总之,以别有用心之人作为中坚,裹挟道德卫士,数不过来的人在张居正身上踩了一脚,师生反目的戏码,再点缀上野史,瞬间便引领风潮,直接将张居正打入了道德的无底深渊。</p></p>
封建王朝特有的戏码,斗倒一个人最简单有效的方式,就是从道德上将其搞臭。</p></p>
人臭了,与其相关的一切也就都臭了,什么新政啊,主张啊,乃至为其作诗说好话的人啊,都是臭的。</p></p>
以张居正夺情之事为分界点,其威望剧烈下滑,一些原本的同道要么告老还乡,要么干脆形同陌路。</p></p>
相应地,内阁执政的成本,瞬间攀升,与日俱增——首辅道德败坏至此,还能做出什么好新政?</p></p>
别说拧成一心了,连面和心不和都难以做到。</p></p>
与此同时,张居正的心态和行事方式,在遭遇此事后,也发生了剧烈改变——居正自夺情后,益偏恣。</p></p>
守孝啊守孝。</p></p>
连朱翊钧身为皇帝也觉得棘手万分。</p></p>
历史上万历难道没支持张居正夺情么?</p></p>
左一句“今宜以朕为念,勉抑哀情,以成大孝”,右一句“元辅朕切倚赖,岂可一日离朕,父制当守,君父尤重”,说得还不够么?</p></p>
没用。</p></p>
皇帝哪里大得过礼法,你有刀兵廷杖,我也有青史昭昭。</p></p>
那是没有国朝故事吗?那复起的大学士可太多了。</p></p>
永乐六年六月杨荣丁忧,十月起复;宣德元年正月金幼孜丁忧,随即起复;景泰四年五月王文丁忧,九月起复;成化二年三月李贤丁忧,五月起复,比比皆是。</p></p>
同样没用。</p></p>
祖宗成法这个时候就不好使了,还得看《礼记》的原教旨主义。</p></p>
所以,朱翊钧必须未雨绸缪。</p></p>
而此事的铺垫,要润物细无声,从微末官员开始,所谓金革无避古有训,起应徵辟从驰驱,守孝百日,就可以出来干活了。</p></p>
人心的惯性,具有无穷力量,朱翊钧自然要善加运用。</p></p>
等夺情夺个几年,大家都养成习惯了,届时张居正再夺情,就能堵住卫道士的嘴了。</p></p>
剩余的别有居心之辈,若是不能裹挟封建卫道士,还能有几分声势呢?</p></p>
朱翊钧自信一笑。</p></p>
不过……</p></p>
他千算万算,却没想到,张居正摇了摇头:“陛下也说了,君子不夺人之亲,亦不可夺亲也。”</p></p>
“我父含辛茹苦将臣养育,臣如今背井离乡不能适逢跟前也就罢了,岂能连身后事也算计。”</p></p>
朱翊钧愕然看向张居正。</p></p>
怎么回事。</p></p>
这老头历史上可不是这个态度。</p></p>
张居正看向皇帝,欣慰笑了笑:“至于新政……陛下届时自能为之,若是还有心起复臣,臣再为陛下鞠躬尽瘁。”</p></p>
朱翊钧默默吸了一口冷气。</p></p>
坏事。</p></p>
看来让人太放心也不是好事。</p></p>
他直直摇头。</p></p>
“先生不要戏言,如今内阁之中,高先生体弱多病,难堪操劳;吕公性格柔弱,不能独当一面;王崇古精擅戎事,私心过重。”</p></p>
“正因有先生在,内阁才能代朕总摄六部五府、九边十三省,并推行考成法、筹划度田。此非有先生之能不能为,先生一去,六部千头万绪,内部未必能压制,朕也孤掌难鸣。”</p></p>
“别说三年,便是一年,都离不得先生。”</p></p>
“国家大事,才是大孝啊!”</p></p>
朱翊钧一把抓住张居正的手腕,顷刻吐出一大段话。</p></p>
张居正听皇帝抬出阁部之争的隐患出来说事,不由撇了皇帝一眼——原来你还知道内阁职司与六部不明,怎么先前没见一句话?现在倒是成皇帝的借口了。</p></p>
他摇了摇头:“陛下,并非臣有意与陛下纠缠,也请陛下体谅父子之情。”</p></p>
见张居正这话发自内心,朱翊钧不由陷入沉思。</p></p>
历史上首辅先生就是这个说法,我先回去守孝,完事了再回来——“是臣以二十七月报臣父,以终事皇上。”</p></p>
之后虽然夺情,却还是第一时间奏请,将母亲接入京城奉养。</p></p>
感情显然并不塑料。</p></p>
忠孝如果能两全,谁也不想让亲人去得孤苦伶仃。</p></p>
朱翊钧斟酌片刻,诚心劝道:“先生,与其对坟长哭三年,不如提前将父母接到京城孝养,届时扶棺归乡,守孝百日,难道不是更能全先生的天伦之情吗?”</p></p>
这话说罢,张居正苦笑连连:“陛下言之有理,却显然是不懂乡野散人。”</p></p>
“臣此前将父母接入京城数次,要么念着家中鸡鸭无人喂养,要么抱怨城中没有熟识,无聊透顶,住了不消半月,便会吵着回去。”</p></p>
“臣根本无从尽孝。”</p></p>
气候钱财倒是次要的,他张居正的身家,弄个冬暖夏凉的庄园并不难,主要还是父辈们呆不住。</p></p>
朱翊钧挠了挠头。</p></p>
张居正这描述,既视感莫名强烈。</p></p>
不过话里的意思,显然还是有所松动。</p></p>
若是能将其父母接来京城,守孝的事也不是不能商量——主要还是得替父母尽孝,心里那道坎才能迈过去,至于形式,反而次要。</p></p>
朱翊钧思忖片刻,立刻有了主意,沉吟道:“朕听闻先生常服大药,龙精虎猛,不如,再生个孩子如何?”</p></p>
“就说你如今比之前政务愈显繁忙,让他们入京看顾一二孙子……”</p></p>
张居正如今的小儿子张允修才七岁,多个弟弟妹妹也很正常。</p></p>
朱翊钧迎上张居正愕然的眼神,理直气壮道:“就听朕这法子,保管好使,如此先生便可在京奉养父母,也好忠孝两全。”</p></p>
好不好使且不说。</p></p>
张居正遇到皇帝这样百般挽留,心中也是不由感到欣慰。</p></p>
想到这里,张居正的态度有所松动。</p></p>
他迟疑片刻:“臣……回去试试,回去试试。”</p></p>
朱翊钧认可地露出笑容:“今年朕先给先生父母稍加封赏,让他们入京领旨,顺便盘桓些时日。”</p></p>
张居正无奈点了点头。</p></p>
二人又对金革无避所起复之事,进行了细致商讨。</p></p>
选了些官吏,以国朝戎战之时,百日卒哭之后,计划陆续起复于蓟辽、兵部兵科、户部户科、礼部鸿胪寺诸夷馆、京营等。</p></p>
移风改俗,总要有个过程。</p></p>
……</p></p>
太阳渐渐升高,到了顶头的位置。</p></p>
让早春的皇极门内外,多了一丝温暖。</p></p>
戚继光跟着一众京外官吏照班次序立,站着沐浴日光,只感觉冬天过去后,征战多年留有不少暗伤的腰腿,舒服了不少。</p></p>
当然,肯定是没有戴着护膝跪着等候来得舒服。</p></p>
可惜今次皇帝制外开恩,不必跪拜——按照规制来说,参将见朝,在京营者不赞跪,在外者赞跪。</p></p>
戚继光每次入京面圣都跪习惯了,突然不让跪还有些不太自在。</p></p>
这次中枢单独召他入京,却冷落了总督刘应节,让戚继光难免颇有些忧虑。</p></p>
他其实并不在乎这些额外的奖赏、虚荣。</p></p>
戚继光更看重的是,这次兵事能否顺利,能否给蓟辽边境,打得一拳开。</p></p>
隆庆二年十二月,董狐狸合兵三万,犯青山口、铁门关。</p></p>
隆庆四年,再合一万兵犯榆木巅。</p></p>
去年二月,率部千余骑进犯挐子谷。</p></p>
四月,受土蛮汗驱使,进犯界岭口。</p></p>
六月,又以百余骑进犯窟窿台等地。</p></p>
九月,又陈兵董家口,耀武扬威。</p></p>
直到天气转冷后,才有所收敛,眼下雪化了,恐怕又要作乱。</p></p>
这种心腹之患,能否一举扫灭,可比他戚继光区区个人荣辱要重要多了。</p></p>
若是在官场上得了些无关紧要的好处,反而影响了刘应节的态度,进而坏了大事,那才会让人痛心疾首。</p></p>
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。</p></p>
在东南面对倭寇如此,在蓟辽面对鞑靼,他戚继光同样是这个态度。</p></p>
时人都道他少年意气,随口而言,殊不知,这就是他的心学本体。</p></p>
在蓟辽时,他有感而发,“吾人常当使劳苦功业迈于身上之功名。宁发达迟,挫抑多,即不受用于身,亦必受用于子孙。他人有功扬之,他人欲取吾之功让之。”</p></p>
这既是对刘应节的服软表态,又何尝不是他的真心话?</p></p>
为了一时的好处,影响大局,才是不智之举。</p></p>
他与属下将领时常言传身教,“夫功名有分,天地最忌多取”,岂不就是这个道理?</p></p>
实事有十分,而功名至七八分,那就可以坦然受之,同样不会有太多麻烦。</p></p>
这就是戚继光的为官之道——“为将者,或立功而不蒙酬禄,或行好而人不见知。”正因如此,当初他才求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